
央八《依依向北风》被骂下架的消息是我通过热搜才知道的。看到标题,感觉挺惊讶,也抱着些许期待点开了视频。毕竟这几年央八的作品积累了不少口碑,《人世间》《大江大河》《山海情》炒股配资知识网,每一部都质朴耐看。可到了这部剧,前几集看完,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感受——不贴。无论是那个年代的生活气息,还是人物的精神状态,都没能贴合。
剧组打着“拍人间烟火”的口号,这个理念很熟悉,但画面一亮我就愣住了。夜晚街头的摆摊卖鸡蛋,灯光明亮得像综艺舞台,近景推过去,一筐鸡蛋、一堆水果,甚至还有烧鸡。七十年代的知青能摆成这种场景吗?老观众在评论里直接一句“那不是卖鸡蛋,是走私”,弹幕里有人笑,有人摇头。我盯着那筐鸡蛋,不免出戏——这种生活感的“起手式”,完全没抓住那股真实劲儿。
展开剩余80%演员的呈现同样有违和感。鲁诺的面孔很熟悉,快四十岁了,却剪了西瓜头硬往知青身上靠,一靠就显得生硬。镜头贴近时,他脸上的纹路像剧情一样深刻。打架那场戏,我盯着他喘气,节奏有些飘。有人评论说“这是《岁月神偷》吧”,一句话就点出了整体气质。女主盛雪竹的表现也不太对路,菅纫姿在现代戏里干净利落,可在这里,厚厚的粉底和重眼线掩不住身上那股“都市干练”的气息。她站在土屋前的瞬间,更像在走宣传照,放在这个语境里显得突兀。
布景方面倒是下了功夫。墙体看起来像那么回事,屋里的器具齐全,玉米串和辣椒挂在墙上,美术显然忙了很久,细节处理得很到位。但又干净过头,地上没有灰尘,衣物整洁,屋里透亮,鞋底白得发光。镜头里风吹得也像风机调好的均匀风。七十年代的农村场景如果都这么干净,老一辈观众看了可能会觉得空洞。我不纠结干净不干净的问题,只是这种“拍照式的真实”太明显了,生活感没被拍出来。
剧情走向上也很密集。三集后,各种事件接连出现:未婚先孕、知青偷卖粮票、替人养孩子,还有军人出动镇压知青的冲突,场面宏大。一些网友把这一段截出来传到网络,评论道“这也太侮辱智商了吧”。有点史料常识的人都明白,当时确实有矛盾,但动用军队的剧情显然夸大了历史。戏剧化刺激了观众,但历史和生活的尺度没对齐。
剧组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参考了大量史料,可观众看完只能问:“参考的是哪本?哪段?”那个年代的年轻人,眼神里有具体的情绪,倔强、羞涩,心中有期盼也有顾虑,说话带口音,走路小心翼翼。而剧中的人物站位整齐、气势十足,台词一出口“我们要改变命运”,放到现代办公室也顺,但放到当时,显得格格不入。创作方向像是在拍理想化的热血,屏幕前的观众期待的是生活里的真实温度。
央八此次选择的策略更像流量逻辑:谁有粉丝就用谁,什么题材火就拍什么,怀旧安全,容易过审,也容易卖。但过去几部作品之所以能立住,是因为气味真实。《人世间》的厂房和街巷,《山海情》的泥土与风沙,《大江大河》的进与退,都是从内部走向人和土地的关系。而这部剧偏偏把外在光线和画面放在前面,内容显得空洞。
“假的过分”这个词在热评里刷屏,但我更愿意说事实:观众中有亲历者,有知青父母,有小时候住土坯房的人。他们看到剧中的整洁院子、干净服装,心里就产生落差。女主在风中哭泣,妆容丝毫不乱,那一瞬间像影楼故事集的场景。年代感靠服化道只能做到表面,要靠演员才能深入。张艺谋拍《山楂树之恋》时,周冬雨那种天然羞涩才是真正把角色撑起来的力量。
《依依向北风》的演员完成任务的能力很整齐,你能看到台词和镜头的熟练把握,但缺少生活中自然流淌的钝感。熟练有用,但过度熟练就像在完成作业。假戏拍多了,真戏也会被怀疑。央八过去被当作底线,是因为观众心里有杆秤,这个平台靠做实,而不是花活。《依依向北风》的问题不仅是剧组的失误,更是平台选择逻辑的偏差。
历史不是装饰,年代不是背景板。拍电视剧就是在拼记忆,每一块都要对齐。整洁如新、刷绿漆的黄瓜,只是比喻,但能说明问题——表面看起来鲜亮,内在空洞。尊重应该放在首位:尊重观众,尊重被讲述的人,尊重自己的招牌。观众要求下架,不是闹着玩,而是在提醒:不要用摆拍的年代去替代真实的生活,这件事不能再偏离方向。
发布于:福建省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